他把青春献给了祖国的蓝天

时间:2023-08-02 08:57:02   作者:申佳川   来源:清徐融媒  
内容摘要:岁月峥嵘、浴血铿锵,在我每每想到人民军队,心中总难掩激动和自豪。回顾1921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中国军人始终是民族精神的创造者,在中华民族最危最险的时候,永远都有他们坚毅执着的身影。在我小小的脑袋中,从小总有一个当兵的梦想。&e...

岁月峥嵘、浴血铿锵,在我每每想到人民军队,心中总难掩激动和自豪。回顾1921年以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中国军人始终是民族精神的创造者,在中华民族最危最险的时候,永远都有他们坚毅执着的身影。在我小小的脑袋中,从小总有一个当兵的梦想。

常听长辈们说,二伯是一名空军军人,心里想着空军就应该是驰骋蓝天,为祖国镇守边防的飒爽英姿的军人形象。但细细打听,二伯却不是开飞机的,是地勤,虽然对于“地勤”仍一知半解,心里却有点掩饰不住的失望。但今年过年的一件事却改变了我对二伯的印象。

那天,县里来人了,一群人扯着红色的条幅,条幅上“军营立新功 喜报送家中”十个大字分外亮眼,大家捧着鲜艳的奖状,簇拥着二爷爷、二奶奶,他们身上还披着红色的绶带,原来是二伯在部队荣立三等功。一人参军,全家光荣。这件事情在我们这个小小的乡村引起了一阵轰动。我这时真正感觉到作为一名军人是一件多么光荣的事情。

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的解放军战士为国家的解放,百姓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在和平年代,他们驻守边防,披肝沥胆,用热血青春护国家和人民周全。我听二爷爷、二奶奶讲起了二伯的故事。

二伯名叫申志猛。24岁刚从国防专业毕业的他正式成为一名军人,开赴台海前线的福建省,他的主要任务就是军用飞机的维修。这一晃就12年了。12年,他从一个毛头小伙成长为一名优秀的空军军官;12年,他从一名普通的飞机维修人员成长为机械专业主任。他参与的八个创新研究项目成果在所在旅部推广,进一步提高了工作效率,受到上级领导的认可和表扬。他撰写的三篇有价值的理论文章为飞机维修工作提供了经验,受到战士欢迎。因他在所属部队开展的赴新疆地区的高原演习中表现优异,被荣记个人三等功。

 

他把青春献给了祖国的蓝天 图1

在荣誉和成就的背后,是付出、更是泪水。二伯长期驻扎在福建最前线,战斗压力大,任务繁重。他和妻子长期处于两地分居的状态,家里有啥事都顾不上。二奶奶回忆起,二伯的孩子刚刚满月,还在襁褓中熟睡的时候,二伯就背起行囊,踏上了回部队的行程。这么些年来,和孩子、和家人也是聚少离多。说到这儿,二奶奶的眼里早已噙满了泪水。2020年,爷爷去世,二伯却因为有重要任务,未能回家看上一眼,这成为他至今最大的遗憾。

二伯,他无法像常人一样守在双亲身边,为他们尽孝。也无法作为父亲,照顾孩子、教育子女,见证他们的成长。正当万家灯火,家人团圆的时候,他却抛家离子,戍守在祖国的边防前线。二伯,他不能亲自驾驶飞机驰骋蓝天,但他用专业和细致的工作保证了飞机的正常运行,正是像他一样的人的辛勤工作,让钢铁雄鹰在祖国空域自由翱翔,震慑了分裂祖国的“台独”势力,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人民的安全。二伯,把十余年的热血青春献给了伟大的祖国,献给了祖国的这片蓝天。

携笔从戎彰显男儿本色,建功军营忠诚报效祖国。像二伯这样的人还有很多。他们脚踏着祖国的大地,背负着民族的希望,浴血奋战,勇往直前,战胜一切敌人,征服一切困难,为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建立了不朽的功勋。当新冠疫情突如其来,人民军队听党指挥、闻令而动,白衣执甲,与危险的病毒殊死较量,构筑起抗击疫情的钢铁长城。浊浪滔天,洪水肆虐,人民军队火速集结,驰援抗洪一线,用血肉之躯筑起一道不跨的堤坝。汶川地震中,人民解放军临危受命,用自己坚实的臂膀筑起一道道生命的通道。这世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

习近平爷爷曾说过:“人民军队始终是党和人民完全可以信赖的英雄军队。”是的,在祖国身陷危难的时候,正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挽狂澜于既倒,救百姓于水火。战争年代,他们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铁甲洪流,和平年代,是国家安全、人民生命财产的守护者。这就是我们的人民子弟兵,人民的军队!

远山微茫,东方欲晓,嘹亮的军号声响彻祖国的每一寸山河。“守国亦守家,国安心亦安”,他们舍小家为大家,无愧于我们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


  Copyright © 2005-2025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