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尧舜曾在此养鹅,得名鹅池。
史志记载,汉赵国君刘曜(胡人)在此筑城,得名鹅城。
夏日炎炎,骄阳如火。2023年7月20日一大早,我们在当地资深领导刘秋维的导引下,踏上鹅池之旅。从点点滴滴中,探究狩猎,从中了解她的悠悠过往。
“振翅的天鹅”呼之欲出
一进村,我们直奔主题,直接驱车到舜帝庙正门前。一下车,便被庙西的一处水池吸引,刘(秋维)导说,此为城(音shi)北水圪洞(音duo)。水圪洞内芦荻密布,挨挨挤挤。刘导说,共有四处大的水圪洞,这是其中之一。说者无意,却引起我们的注意。
《清源乡志》(光绪)对舜帝庙描写简明扼要:“帝舜庙,在鹅城。”
舜帝庙坐北朝南,正门近代已经重修,一派民国风格,是当年将舜帝庙改做学堂时所建,好在他们把原来的匾额做了翻转,匾额得以保留下来——背面改为正面,写上校名。正面成了背面,大舜帝庙四字遒劲有力,只是落款模糊不易辨识。刘导说原正门飞翚威严,钟鼓楼清风铜铃。
庙院进深较深,东西厢房分为三组,每组面阔三间,进深三椽,计九间,只有最北面的三间基本保持了原貌,硬山顶,雕梁画栋,沥粉贴金依稀可见。东厢房最北面的三间,后墙不存,但木柱梁架依然,仿佛告诉你,这就叫古建的“墙倒屋不塌”。 刘导说东西厢房塑有舜帝大德天下的九位贤臣。至于怎样的布排,村里已无人讲得清楚。东西厢房的墀头已被人盗取,不知去向。
正殿不复存在。刘导动情地说,正殿建在台基之上,重檐歇山顶,滚龙蟠脊,面阔五间,进深五椽。殿前两棵参天柏树苍翠,殿内塑舜帝居中,神态庄重,左有娥皇,右有女英。“孝感动天”“舜耕历山”“渔猎雷泽”“制陶河滨”“ 玉池养鹅”“湘妃斑竹”“九嶷舜魂”等壁画故事色彩斑斓。左右置配殿。正殿前有碑碣,左竖一块石碑,黑底白字:鹅池,是王羲之的手书。传说是书圣亲临此地,留下的墨宝。“破四旧”时,正殿被毁“鹅池”碑也不知所踪。
刘导说前些年还存有一块残碑。近几年才不知下落。有人做了抄录,我看后觉得存有错讹,故不录入。上有“帝舜养鹅于此,曰鹅池”句。
我们迫不及待地观看另几处水圪洞。村西的水圪洞面积不小,蒲草葳蕤,有的已生出长长的棒槌。往北一点儿是曾经的关帝庙,如今只剩遗址。
庙镇四方。北为舜帝庙,南为南海寺(俗称娘娘庙),舜帝庙与南海寺相对;东为白衣庵,东南文昌庙,西为关帝庙,白衣庵与关帝庙相对。而四个水圪洞就在寺庙跟前。北面水圪洞在舜帝庙西,南面水圪洞在南海寺西,东面水圪洞在白衣庵与文昌庙之间,西面水圪洞在关帝庙近处,用刘导的话说,因为铺路造屋,四个水圪洞的水面大为缩减。这四个水圪洞,就是我们村传统养鹅或叫做放鹅的地方。直到20世纪80年代,村民才逐渐放弃了这一传统。
村委会,办公室,铺开纸,动起笔。来村委会办事的人还不少呢。村委会张主任拿出村庄布局图,比对着。不画不知道,一画真奇妙!实地观测同画图一结合,平面图马上立体起来——呵呵,一座城,不,是一天鹅显现出来:城郭是东西长、南北略短一个菱形;噢,不,是一只头朝北,尾向南,东西鹅蹼拨清波,一幅天鹅自在觅食,欢唱振翅击水图惊艳而生,那是刹那间的永恒定格。
为防止天鹅飞走,舜帝庙镇住了鹅头,南海寺镇住了鹅尾,白衣庵、关帝庙镇住了双翅及鹅蹼。
就这样,天鹅及鹅城被我们从纸上呼之欲出。
大水漫不过天鹅背。鹅城地势很有特点,四周原有护城(村)堰环绕,整体似圆形,堰一房多高。因鹅头在北面,呈北高南低,周围低、向中间逐渐抬高之势。下雨,水会向四个水圪洞流去。从未听说过被水淹(音an)过。
鹅城往事与鹅池
探寻鹅城的来历,一千七百多年来,无论时空如何变幻,它位于何处?究竟是什么来历?又是出自哪个朝代?有必要弄清她的缘由。
《清源县志》(顺治)载“鹅城:在县东南二十里。晋永嘉元年,洛阳地陷,有二鹅飞来,刘曜谓为己瑞,筑城以应之。”
《清徐地名志》载:“鹅池,位于公社驻地孟封正北8华里许,地处平川。清光绪《清源乡志》载名鹅池营。相传晋永嘉元年洛阳发生地陷,有一对天鹅飞经本村,一只苍色的飞走,白色的落在此地。刘曜以为己瑞,在此建立了村庄,取名鹅池。又传说:尧舜时曾在此养鹅而得名鹅池。独村大队。现有耕地4479亩,1479人。农业生产以小麦、高粱、谷子、玉米为主。”
上述各志,语焉不详,容易使人产生误解。
《清徐县志》(1999—2015)说得清晰多了:鹅池是一个历史悠久又极富神奇色彩的地方。据明《太原府志》记载:“晋永嘉元年(307)初,洛阳地陷,有两鹅,苍者飞去,白者止此。刘曜谓为己瑞,筑城应之。”清光绪时修的《清源乡志》沿用其说,故得名鹅池。还有一说,“鹅池”的得名,是来自唐尧虞舜,认为这里是他们当年养鹅之地。
鹅到底从哪里起飞,飞往何地,哪只停留,停留何处?
西晋太原国中都(今平遥)人孙盛所著《晋阳秋》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水经注》中唐李吉甫作《元和郡县图志》、明中叶《大明一统志》以及前明遗老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等典籍中的记载,给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和结论。
“西晋永嘉元年,洛阳步广里地陷,有二鹅,色黄苍者飞冲天,白者不能。黄苍,杂胡夷之象,刘曜以为己瑞,筑城以应之。”——这段《晋阳秋》中的史料,是最早关于洛阳地陷有鹅起飞的记载,其他四段史料所载大同小异,而以北魏郦道元之《水经注》所载最详,其中说道:“步广,周之翟泉(亦作狄泉)盟会之地,今色苍胡象矣,其可尽言乎。”
鹅从洛阳飞出,被当作天下大乱、世不太平的征兆。晋怀帝永嘉元年(307)二月,洛阳东北步广里这个地方发生地陷。有苍、白两只鹅从塌陷处飞出来,白色的却留了下来。陈留人董养说:“步广里自古以来就是诸侯盟会之地。白鹅象征晋朝,苍鹅象征胡人,天下恐怕要乱了吧。”果然,时隔不久,刘元海、石勒相继发动了叛乱 (见《晋书·五行志》)。
白鹅飞起且留在了原地,“色苍者”的天鹅飞走了,飞往何处?根据史志材料,这只天鹅朝洛阳北方飞去,就在梗阳现今称作鹅池的地方落了下来。汉赵的最后一位国君刘曜发现这一异象,并在此“筑城应之”。这便是史志资料上记载中的鹅城。
再说鹅池。村里的人说,鹅池就是我们所说的水圪洞。文人和公门中人叫做鹅池。
比如,文人和公门中人称舜帝庙的水圪洞水面叫做“玉池碧水”,尧舜在水圪洞养鹅称做“玉池养鹅”。村西水圪洞的台地,我们叫鹅池圪台。鹅饱食后,喜欢在上面休息,晒太阳。那里还是一处神奇的地方,经常水汽氤氲,云雾缭绕,眼见得宫殿巍峨,车马往来,当然现在知道是海市蜃楼,20世纪70年代后才不再出现。我们村世代养鹅,就在水圪洞养,外面的人说那是鹅池。被称为鹅池,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地名留瑞
一会儿乘车,一会儿步行。无遮阳伞加持,也无草帽盖头,难免汗流浃背。一忽儿荒草齐腰,一忽儿披荆斩棘,都挡不住我们的步伐。那些掌故鼓舞着我们,那些地块名吸引着我们,我们仿佛在狩猎历史场景。
所有地块之名均与尧舜在此养鹅的传说有关,诸如“早先地”“舜道地”“住王地”等地名。
早先地,很早以前尧王、舜王在此驻留之地。
上王地,上古尧王舜王教化民众耕种之地。
驻王地,舜王建造房屋居住之地。
舜道地,从前舜王养鹅修建的道路,后成为舜前往尧城拜会尧商谈国是的通道。相传尧微服访贤就发生在此道。
鹅池圪台,尧舜教化民众养鹅掘池挖出的土形成的土台,成为群鹅栖息的台地。
帐帐地—尧舜临池放鹅搭建帐篷的地方。
长贞地,后人赞美尧王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许配舜王后,伴随舜王在此养鹅种田故名。
另外还有与尧舜相关的养老地、宽图地、塔儿地、碑儿地、东坛地、河陶地等地方。
已过古稀之年的刘导,村里人知道的他知道,村里人不知道的他全知道。因为他是一个有心之人,往日走家串户,注重收集整理,集腋成裘,知道的当然多了。中午时分了,艳阳当头,我们虽然脸上淌着汗,似乎忘记了炎热。刘导指点着,指点着绿意葱茏、长势旺盛的庄稼地。
掌故启发思考,人文点亮田野。
噢,依稀仿佛,鹅池圪台云雾升腾,一群天鹅栖息嬉戏,曲项向天。一只硕大的天鹅,头朝北,尾向南,欢快振翅,定格在了水面,无论寒往暑来,世殊时异。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