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锣鼓敲起来,扇子舞起来,葫芦丝吹起来……连日来,夜间的县文化馆灯火通明,人声此起彼伏,不少活动团体在这里井然有序地训练着。“自实施了早间开放、晚间开放及周末开放的延时服务,每天早上6点就有练早功的群众来活动,晚上6点之后有锣鼓、广场舞等活动团体进行培训,周六日还有各种乐器培训班、讲座等,群众的参与度都特别高,反响也特别好。”县文化馆负责人告诉记者。
近年来,县文化馆认真落实“为民办实事”,扎实推进错时、延时开放各项工作,积极探索“夜间文化”服务模式,不断丰富活动展现形式,提升群众的参与度与体验感。
今年,在延时开放区域和方式上,县文化馆坚持因地制宜、因时施策,根据场馆具体职能和人民群众的个性化需求,提供特色化、差异化的服务。延时开放期间,该馆采取全面开放和预约使用相结合的措施,公共区域面向全体人民群众开放;多功能厅、排练厅、教室等功能区域采取提前预约、审批使用的方式,开展夜间公益培训、文化讲座、团队排练等活动,为群众提供了贴心、便利的文化服务。
Copyright © 2005-2025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