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源镇:因地制宜谋划先行推进夜校见行见效

时间:2024-05-22 09:16:28   作者:阮蕾艳​   来源:清徐融媒  
内容摘要:随着农民夜校工作走深走实,清源镇紧抓5533教学机制,以持之以恒的韧劲,求真务实的作风,致力于用好小夜校、当好充电宝、实现大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谋字为基,因地制宜谋划先行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业务,清...

随着农民夜校工作走深走实,清源镇紧抓“5533”教学机制,以持之以恒的韧劲,求真务实的作风,致力于用好“小夜校”、当好“充电宝”、实现“大提升”,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谋”字为基,因地制宜谋划先行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业务,清源镇全面贯彻落实省市县委部署要求,全覆盖打通基层党员干部群众教育培训的“最后一公里”,并以“5533”机制(授课队伍突出“五团”、授课方式突出“五学”、授课目标突出“三地”、授课对象突出“三体”)建强农民夜校。针对各村(社区)当前发展状况和产业形态,农民夜校因地制宜为群众量身打造专业课程,坚持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在乡镇党校积极打造宣讲红色文化、宣传政策法规、传授技能技术的重要课堂,重点打造西范庄村、温南社村和清营社区3个区域党员教育基地,搭建起“乡镇党校+村(社区)教学点”的办学体系。谋划先行,最大程度把农民夜校的学习覆盖到每个角落和每名党员。

“实”字为本,推进学习见行见效做好农民夜校工作,需要做实师资主体、采取多种渠道、探索多元内容。清源镇通过建强授课队伍,固定2-6人的教师队伍,老中青合理配置,每人每季度授课2次以上,形成了人才专家讲理论、党员干部讲政策、致富能人讲经验的合理布局。同时开设致富技能培训课堂,统筹技能技术、政策法规、医疗卫生等各类实用知识,为西范庄、温南社、大北村等种植业村开展农业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专题讲座,为油房堡等村改居群众开展家政服务等方面的职业培训。2023年,镇党委书记带头开展“党课开讲啦”2次,各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累计讲党课88次,开展“学习身边榜样”22次,制定党校规章制度28条,不断拓宽夜校的学习空间和学习内容。

“细”字为要,下好夜校绣花功夫农民夜校的开展,要细化到个体、开展到深处,真正将农民夜校工作做细做实。清源镇以增强农民群众“造血功能”为抓手,将全镇22个村(社区)139名村“两委”干部、1557名党员纳入乡镇党校和农民夜校,吸纳全镇四万余名群众参与夜校课堂。紧盯群众需求,组建讲师团,干部讲师团政策理论水平较高、基层工作经验丰富;人才讲师团专业配置多样、理论水平突出;党校讲师团理论功底深厚、学术学风扎实;农民讲师团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企业讲师团工作经验丰富,他们共同形成年龄结构适中、专业结构均衡、职业分工合理的师资库。针对不同人群实际情况,细化人员分类,同步制定流动党员管理办法,对日常农民夜校学习情况进行统计、跟踪,真正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情”字为重,彰显学习贴心温度农民夜校的学习,既要严管,也要厚爱,以真心真情激励党员担当作为,鼓励群众创新创造,不断增强归属感和身份认同感。一是“按需学”。针对自我发展能力不足的短板,分需分类制定教学课程,内容包括“实用技能”与“政策常识”,让群众既“富脑袋”也“手勤快”。二是“帮扶学”。农民夜校把教学成果延伸至课堂之外,发动党员与困难户结对帮扶,形成传帮带,推动农民夜校延伸入户、覆盖到人。三是“多样学”。打破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图片、视频、语音等多种形式进行学习;利用农民熟悉常用的APP(如微信、抖音、快手等)开展学习;开展“请进来、走出去”教学,组织种植大户、科技特派员等讲解农业技术、技能培训等相关知识,安排村民学习,实现农民听得进、学得到、用得实。多措并举,不断强化党员的身份认同感和群众的归属感。                                   


标签:夜校  农民  清源镇  讲师团  党员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