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孟封镇始终坚持和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持续创新乡村治理理念、方法和载体,全面推进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不断疏通乡村治理的“毛细血管”,化解群众关心的“难点堵点”,彰显出新时代孟封的别样“枫”采。
搭建“党建+微智能”自治平台,培育为民沃土新风貌。一是探索推行“五事工作法”。全面落实“四议两公开”和党务、村务、财务公开制度,村级党组织常态化开展“听村民说事、让村民议事、帮村民办事、邀村民评事、向村民晒事”活动,形成“组织提、人人议、事事成”的模式,实现党建引领不断夯实、治理主体不断下沉、自治力量不断扩充,最大限度汇聚基层组织和群众个体的社会治理合力,初步构建起“社会治理人人参与,经济发展共同推动”的良好局面。二是划细划小“党建微网格”。将辖区内20个行政村划分为162个微网格,配备42名网格员,做到“点片结合、方便服务、全面覆盖”。落实“六步闭环”工作流程,选优配强网格员队伍,形成“教育培训—日常管理—考核评价”的闭环管理机制,构建起“镇—村—组”三级网格化微治理模式,做到“点片结合、方便服务、全面覆盖”。三是充分利用“智能化平台”。发挥政务服务平台作用,建立完善“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推行“马上办、代着办、领着办、上门办”工作法,让群众办事“只进一道门,最多跑一次”,受理群众咨询463人次,为864户个体工商户办理营业执照,在线办理100个食品小经营店备案证,为群众提供便捷服务。布设“雪亮工程”,在辖区各村组主要路口、重点点位安装视频监控系统96处,运用现代科技增强乡村治理能力,补齐乡村治理信息化短板,不断增强全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探索“法润+微站点”法治路径,守护和谐之花新风景。一是深化普法宣传。扎实开展“法律明白人”“政法大讲堂”等活动,整合派出所、司法所、镇村干部、网格员及有法律基础知识的群众力量,通过法治讲座、以案释法、现场普法、发放法治宣传材料等方式,每年开展活动20余次,营造“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法治氛围。二是加大依法治理。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切实发挥好镇村两级矛盾纠纷调处中心作用,严格落实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制度,对各类矛盾纠纷做到早发现、早整治、早化解。2023年该镇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23起,化解率达100%。网上信访案件均按程序办理,17起正在办理。电信网络诈骗案件逐年呈下降趋势,社区矫正人员共计27人,安置帮教89人,三年人数未发生增长,年内无刑事发案和治安案件。三是强化法治保障。规范化提档升级镇综治中心,建设“一厅四室”(群众接待大厅、矛盾纠纷调处室、法律服务中心及心理服务室、监控研判室与网格化服务管理室),成为乡村治理的第一单元、汇集民情的第一窗口、维护稳定的第一防线。建设杨房村“清阳法治服务点”,配备一名副检察长、一名检察官和一名网格员担任联络员,当好法治“宣传员”、纠纷“调解员”、法律援助“引导员”,真正把法律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把法治故事宣讲在茶余饭后,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诉讼之前。服务点设置以来,累计化解工程施工类、交通事故类、家庭矛盾类纠纷30余例。
厚植“文明+微服务”德治底蕴,催生文明硕果新风尚。一是开展“文明创建”。用好乡镇党校、农民夜校等载体,组织20名高层次引进人才成立理论宣讲志愿服务队,让党的创新理论、党的二十大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时代强音飞入“寻常百姓家”。持续开展“送戏下乡”等文化惠民演出,深入开展“文明村”“星级文明户”“最美庭院”“好婆婆”“好媳妇”等创评工作,推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二是树立“德育新风”。从日常生活细微处着手,加快完善和充实以现代村规民约为核心,建立完善“一约五会”,充分发挥“五老”优势,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广积分超市等有效措施,深入推进农村移风易俗,引导群众自觉抵制高额彩礼、大操大办、攀比浪费、封建迷信等不正之风,树立文明新风尚。三是抓实“志愿服务”。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创建,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实践活动,将志愿者队伍作为德治建设的主抓手,成立志愿服务队伍20余支,注册志愿者839人,开展志愿服务60余次,在治安巡逻防范、国家安全、禁赌禁毒、反诈防骗等常态化宣传教育工作中发挥力量、体现担当。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