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煤能做什么?从简单燃烧的高碳燃料,通过循环经济、延链补链强链,变成绿色高附加值的化工原材料,究竟需要几步?在太原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区,长80多公里的公共管道纵横交错,连接美锦、梗阳、亚鑫3家企业,以此为核心,形成了10条产业链。近日,记者走访了园区内的三家龙头企业,带大家一起穿越“高碳丛林”,看能源“绿色低碳”变身的密码。
山西台记者郭旭说:“我现在就在太原清徐精细化工循环产业园区,在这里,1100万吨焦煤所产生的煤焦油、焦炉煤气、粗苯是生产的原材料,而生产过程就在我手指的这些管道里。”
焦炉煤气曾是企业生产的“包袱”,从前直接燃烧,现在已经实现100%利用。记者来到梗阳新能源这家煤焦化企业看到,智慧监管平台正在“有人值守,无人生产”。
山西梗阳新能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贵宝说:“所有的过程都是远程图像和传感器的数据同步传到我们中控室。所有的过程全是在电脑上自动控制。”
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智能化”是绿色发展的第一个密码。上千度的焦炭从装车,进入干熄焦炉再归位,不到十分钟就有了焦炉煤气。
山西梗阳新能源有限公司总工程师王贵宝说;“从焦炉里边出来的(焦炉)煤气经过整个净化系统,然后通过我们的压缩机一直送,大概在15分钟左右,就直接成甲醇了。”
除了甲醇,焦炉煤气通过不同管道进入不同反应塔后,还变成了合成天然气、合成氨等化工产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气”也会被重新利用起来。
山西梗阳新能源有限公司甲醇分公司总经理张爱民说:“这个800立方米液化的二氧化碳,和我们的焦炉煤气生产成SNG合成天然气,园区之间的煤气、热量、氮气、仪表空气,就是吃干榨净互相传递,能源得到了最大的利用。”
都有焦炭资源,都生产煤焦油、焦炉煤气,如何避免园区里内卷竞争?“集成化”便是第二个密码。
煤焦油送到梗阳,深加工生产碳基新材料产品。美锦和梗阳的焦炉煤气除自用外,送到美锦工业高纯氢、LNG装置。亚鑫焦炉煤气送到甲醇新能源产品并联产合成氨。焦化生产的粗苯送至潞安太化新材料园区,生产己内酰胺、己二酸、尼龙66等化工新材料产品。园区里,现代煤化工全产业链相互交织,2023年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553.95亿元。
发展新质生产力在这里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而是重塑传统产业。记者在省级“链主”企业美锦能源加氢站看到,每12小时就有1吨氢气入站,可满足近100台氢能车补能。
美锦氢能山西事业部建设规划部部长侯鸿飞说:“氢能车纯零碳排放,目前有商用车、重卡、公交、环卫车辆(加氢),辐射半径能达到350公里。”
美锦能源经过七年发展,探索了“氢能源全生命周期”创新生态链,从氢能的“制—储—运—加—用”,到氢能车整车制造。氢能产业链已经延伸到了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
美锦氢能山西事业部建设规划部部长侯鸿飞说:“未来我们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从高纯氢提升制取、氢燃料的核心装备和零部件研发生产、加氢站的站点布局、氢燃料商用车的应用场景的开发来做高端化产业布局。”
“高端化”便是园区发展的第三个密码。
目前,这里1100万吨焦煤产生的焦炉煤气,如果全部用于提取氢气,每年大约可副产26-28亿Nm3氢气,按氢气市场价约2万元/吨计算,价值提高了20倍。一辆氢能重卡一年行驶10万公里,可以减排碳120吨,由此形成的碳资产,在碳交易所按照国际市场价格交易,每年还可获3万元收入。
山西台记者郭旭说:“除了智能化、集成化、高端化发展,整个园区吨焦综合能耗目前是102.4kg标准煤,这个数值低于全国单位产品能耗标杆水平。产能上去了,而排污总量却在减少,这里还有一个被称作“3A级”景区的工厂。”
干净整洁的街道和优美的生产环境,很难让人想到这是一家煤化工企业。今年,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释放的热能“绿色化”上做足了文章。
山西亚鑫新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生产管理部经理赵创群说:“
采用干熄焦技术,把热量通过氮气进行热源回收,带动余热锅炉产生蒸汽进行发电,每年大约可以发5.5亿度电。还把循环氨水的热量也提取出来,带动了100万平米的供暖。”
在园区,大家比的是对煤炭粗粮细作、“吃干榨净”的效益,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集成化的生产方式让园区的项目、企业、产业之间环环相扣、物尽其用,建立起煤炭清洁高效利用的新样板。
山西清徐经济开发区综合办公室主任郭亚轩说:“我们全力打造合作共建、循环联动、共享共赢的“氢都、碳谷、溶剂之城”,打好“有链强链、缺链补链、上下延链”的组合拳,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Copyright © 2005-2025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