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我县深入学习并践行“千万工程”经验,坚持因地制宜、系统施策,多措并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明显成效。
在产业发展方面,我县聚焦产业兴旺,坚持“一产接二连三”的融合发展模式,瞄准“工业带动、农业联动、商业推动”的目标,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种业科技提升及新品种新技术推广,稳固了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供给。作为“省城菜篮子”,我县全力推进“蔬菜e镇”建设,形成了河西精细菜和河东特优菜两大产区,并不断扩大“中国葡乡”产业优势,带动21个“葡果村”专业化发展,农业产量和产值均居全市前列。同时,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农业机械化水平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宅基地改革、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等国家级改革事项稳步推进。农产品加工业龙头企业集群不断壮大,食醋产业达81家,年产能80万吨,占全省的80%、全国的20%,建成全省最大的小杂粮加工基地。此外,新业态、新品牌、新模式不断涌现,农业与文旅、商业深度融合,促进了龙头企业成长与乡村文旅品牌的打造。
在生态宜居方面,我县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加速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自2021年启动实施乡村建设人居环境提升行动项目以来,已投入26.8亿元,完成了36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户厕改造成效显著,普及率已达95%,生活垃圾治理推行“政府买单”模式,实现了无害化处理。同时,生活污水治理加速,治理率达47.5%,农村水环境显著改善。
在城乡融合方面,作为省级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试点县,我县在交通、饮水、医疗、教育、健身及养老等多个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世界首条氢能空轨试验线建成,清徐—太原南站首条氢能公交示范线开通,城乡公交免费乘坐,“四好农村路”全面覆盖,公路通畅率100%;投资166万元维护供水工程,惠及3.66万农村群众;深化县域医疗一体化改革,引进省级优质医疗资源,县级医院达二级水平,中医特色乡镇卫生院覆盖率超90%;新建13所中小学幼儿园,新增学位3660个,引入名校资源,探索学区化、集团化办学模式;体育场地达1095个,人均公共体育场地4.06平方米;清徐县老年福利院公建民营成功运营,新建社区食堂和农村敬老院均达到二级以上养老机构标准,更多老人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普惠的养老服务。
在生活富裕方面,我县通过聚合多方力量,积极推进集体经济发展提质,推动农民收入增长提档。百企兴百村、清源水城、资本下乡等举措为强村富民注入了澎湃动能、强劲活力和金融活水。截至目前,全县139个行政村的集体经济均达10万元以上,其中27个村的集体经济达100万元以上。2023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229元,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
在乡村治理方面,我县抢抓入选全省乡村治理试点县的重大契机,多措并举推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强化党建引领,实施乡村振兴万人计划,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同时,汇聚数智治理力量,构建“五位一体”网格队伍,推行清单化、积分制管理。注重精神文明建设,丰富乡村文化供给,开展了一系列文化惠民活动。
接下来,我县将继续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倾尽全力打造一批全面过硬、全程领跑的“千万工程”清徐样板,为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