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储成酵出糟糠,醋意浓浓作玉浆。2022年,清徐老陈醋专业镇被列为山西省首批十大省级重点专业镇,借着全省推进专业镇高质量建设发展东风,清徐醋产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近年来 ,太原市立足产业基础和发展定位,充分挖掘县域资源禀赋和历史传统优势,以更高标准推动专业镇建设。清徐县牢牢把握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强化老陈醋专业镇发展人才支撑保障。
坚持柔性引才 构建专业镇人才梯队
清徐县以人才的有效使用作为人才引进的根本目标,提升“候鸟式”专家引进力度,从追求人才数量转向追求人才效能,提高柔性引才“性价比”。
以人才兴产业,以产业引人才。清徐县老陈醋专业镇柔性引进醋产业高端科技人才15人,引进博士、硕士40余人,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坚担任技术委员会专家组组长,郑宇博士为实验室主任,高标准建设完成省内唯一一所省级食醋发酵科学与工程重点实验室,打造“产、学、研、用”一体化科技创新平台。截至目前,专业镇已构建起“顶级专家+领军人物+骨干力量”的特色专业镇人才梯队建设发展格局,研发培育了六大系列200余个品种,获得有效专利249项,为清徐老陈醋专业镇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的同时,也助力食醋全系列产品产量突破100万吨,不断扩大中国醋都影响力。
探索合作模式 推动“对手变搭子”
在醋产业行业链党建引领作用下,清徐县强化统筹协调和资源整合,积极搭建合作交流平台,让三大龙头企业从“竞争对手”变成“合作伙伴”抱团发展,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更好满足清徐老陈醋专业镇高质量发展的共性需求。
清徐县强化党建引领,突出科技赋能,深度融合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和资金链,打造食醋产业集群,多部门共同组建清徐县醋产业行业党委,组建清徐特色食品产业集聚园区党委,打造专业镇党群服务中心,在行业党委的牵线搭桥下,紫林醋业、水塔醋业、美锦醋业三大龙头企业通过战略联盟、股份合作、兼并重组等形式,形成链式产业集群,组建醋产业发展联盟,推动醋产业集团化、抱团式发展。截至目前,龙头醋产业集群发展实现产品远销36个国家和地区,年产值达65亿元,辐射带动近10万劳动力就业,真正实现“1+1+1>3”的效果,共同推进醋产业进步。
培养技能人才 开启学习“新思路”
为助力清徐老陈醋专业镇建设,推进食醋产业高质量发展,山西紫林醋业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江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等成立“酿醋”专业学院——紫林醋业智汇学院,让酿醋从“凭手感”“靠经验”变成“订单式”人才培养。
紫林醋业智汇学院开办以来,围绕党建业务、企业管理、品牌创建、广告设计、食醋酿造和制取、工厂设计及装备等不同领域开设课程。去年举办“醋产业发展千人培养计划”培训班,对全县食醋企业负责人、食品安全员、食醋酿造工等500余人进行培训,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同时,与山西农业大学携手打造“高校+基地+企业”的发展模式、“课程培训+项目实训+实操轮训”的学习形式,实现“订单式”人才培养常态化。截至目前,已组织10余家醋企的188名技术人员参加了“食醋制作工”职业技能认定,与山西农业大学等高校“订单式”培养技能人才50余人。
开“坛”论“醋” 让老陈醋酿出“大名堂”
积极搭建交流平台,诚邀广大专家、学者开“坛”论“醋”,“献智”老陈醋专业镇发展,注重宣传推广,真正做到“酿”出大名堂。
清徐县委、县政府锚定“双百”目标,突出“政府+链主企业+产业园”招商模式,联合中国调味品协会共同举办中国(国际)调味品及食品配料博览会,500多名专家学者、国际嘉宾、醋业精英以及全国知名醋企代表集聚太原,以院士大讲堂、国际与技术论坛、四大名醋论道等形式,交流经验、共话陈醋、共谋发展,汇聚起推动食醋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让老陈醋“酿”出新味道。同时,设立食醋产业专项发展资金,对在中央媒体和太原及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的高铁、地铁、机场投放广告宣传的食醋企业给予50%的补贴,最高100万元;对醋企重点实验室项目给予专项经费,做到“真金白银”支持醋企“酿”出大名堂。
严把“质量关” 为产业发展“保驾护航”
着力发挥人才科研优势,引进科创平台,让质检中心为食醋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提供信任桥梁和检测保证,实现为老陈醋发展“保驾护航”。
清徐县醋产业行业党委十分重视人才科研优势,借助项目合作多维发力,邀请高校专家在食醋品质检测、醋行业差异化检测、醋企业技术服务以及科研立项方面开展合作,对醋企质检员开展食醋监测操作规范化培训。此外,清徐县成立清徐·食醋检测认证创新平台,通过“批批抽检,月月公布”的办法,定期为清徐乃至全省醋企提供包括食醋真实性检测在内的技术服务,同时开展前沿技术攻关、标准制修订等创新研究工作,保障食醋质量安全。截至目前,已有3家食醋质检中心在清徐相继揭牌,已有41家食醋企业现场签署《清徐县食醋企业质量安全责任承诺书》,更好地满足清徐老陈醋专业镇高质量发展的共性需求。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