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锄头去训练、放下筷子当演员;从村BA到村超,从村歌到村晚,活力四射的清徐县西谷乡,让我们看到了“农村是个广阔的天地,在这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这一股“真”最难得。柳湾村以党建引领,敢想真做,党员干部带头先行,村民全力配合,着力打造宜居有活力的幸福柳湾。以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实施美丽乡村项目,农村生活垃圾基本实现“零增长”,农村卫生厕所全覆盖,人居环境治理持续提升,使柳湾村各方面发生深刻变化,造就了美丽柳湾、造福了广大村民。六十多岁的李大爷家祖辈都在柳湾村,谈起近几年的变化,李大爷骄傲地竖起大拇指,直夸党的政策好。“我们村过去生活垃圾、建筑废料和废弃杂物乱堆乱放,村里卫生问题是个老大难。”现在李大爷跺了跺脚,颇有底气地说,“这地下管道已全部改造完成,雨水、污水从地下收走,大街小巷都按标准实施硬化,村民们出来进去方便多了,年轻人也更愿意留在村里了。”
这一份“情”最深厚。产业振兴“致富情”,科技赋能“家乡情”。依托“党建+企业+基地+农户种植”发展模式,东木庄村小杂粮年产量近2万吨,产值1.2亿元,造福3000户村民,解决400余人就业,人均年收入增加3000余元,杂粮产业振兴不断厚植乡村农民“致富情”;生长于田间地头的小杂粮,在现代科技赋能下,经过全自动化生产厂房的华丽包装,通过电商直播等线上线下多渠道销售,走出家乡,远销天南海北,奔向都市居民的万千餐桌,不断传递浓浓家乡情。
这一种“乐”最独特。长头村充分发挥“亚圣”后裔居所和“红色渡口”遗址的独特优势,以“赓续红色血脉”作为党建引领乡村振兴重要抓手,聚力打造“亚圣广场”和“党建村史文化长廊”,为村民搭建红色教育平台,将“红色文化盛宴”送到群众家门口。同时,不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一道一路”硬化亮化,“一渠两路”整治项目及生态廊道建设项目等,条条“民心路”见证了从“出行难”到“通八方”的转变。孟大爷开心地说道:“村里这几年变化可是太大了,曾经的河滩已变为村民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汾河二坝闸桥、湿地公园我们都经常去呢。”如今的长头村已成为享受自然人文之美、发现生活乐趣的“梦里老家”。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