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农力量崛起:培训点亮乡村振兴新希望

时间:2024-10-18 09:50:30   作者:王涛刘凯   来源:清徐融媒  
内容摘要:清晨未至8点,清徐维顺职业技术学校内,一群女农学员已端坐一堂,热切投入到农业知识学习中。从形象提升到品牌策划,从高粱栽培到电商运营,她们的学习热情与毅力令人钦佩。无论来自偏远山村还是邻近村落,她们对农业的热爱与乡村振兴的愿景如出一辙,她们正以不懈的努力和坚...

清晨未至8点,清徐维顺职业技术学校内,一群女农学员已端坐一堂,热切投入到农业知识学习中。从形象提升到品牌策划,从高粱栽培到电商运营,她们的学习热情与毅力令人钦佩。无论来自偏远山村还是邻近村落,她们对农业的热爱与乡村振兴的愿景如出一辙,她们正以不懈的努力和坚定的信念,共同绘制着乡村振兴的宏伟蓝图。

培训:点亮希望之光

“来参加这次培训,是我人生中的一个重要决定。”来自娄烦县的王艳文感慨地说。尽管已年过半百,但她对农业的热爱与执着依旧炽热。培训不仅让她掌握了众多先进的农业技术,还让她接触到了电商营销、品牌建设等前沿领域。“这些知识对我来说太重要了,它让我看到了农业发展的无限可能。”王艳文满怀憧憬地说。同样,来自清徐县马峪乡的苏喜琴也对培训赞不绝口。她表示,这次培训不仅丰富了她的农业知识体系,更让她遇到了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我们互相学习、互相鼓励,一起成长。”苏喜琴说,“我坚信,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一定能够带领乡亲们共同走向富裕。”

在清徐县维顺职业培训学校的课堂上,学员们通过“集中授课+现场教学+网络学习+导师制辅导”的多元化培训模式,收获了丰富的知识与技能。培训班还邀请了众多资深教师、农业专家、学者及成功的女农民担任讲师,精选线上精品课程与地方特色教材,全方位保障教学质量与培训效果。课程内容不仅紧跟乡村振兴及农业发展的前沿趋势,还涵盖了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妇女权益保障法》解读、农产品电子商务等实用课程,助力学员向高素质农民的目标不断迈进。

实践:铸就知识之翼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业以才兴,国以才强。”面对乡村振兴中的人才瓶颈,农民作为乡村振兴的主体,人才更是其关键所在。因此,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过硬的高素质女农民队伍,对于推动乡村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乡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培训并非终点,而是素质提升旅程的起点。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是高素质女农民培训的根本宗旨。

在清徐县汾东小杂粮基地,学员们亲眼见证了现代化的杂粮种植技术和生产线流程,深入了解了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而在高平五谷丰农业农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的农耕文化园,学员们沉浸于深厚的农耕文化之中,通过参观农耕文化展览馆,了解了农耕历史的发展脉络和农耕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农耕文化体验区,她们亲手操作传统农耕工具,深刻感受到了农耕文化的底蕴与传承。来自晋源区的弓爱英大姐激动地说:“这次培训真是让我收获满满。我回去后就种植高粱,打造一个独具特色的农家乐项目,带动身边的女农们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共同发展。”

观摩:共融经验智慧

为全面提升学员们的综合素质和市场竞争力,培训班精心策划了多场外出观摩学习活动,学员们足迹遍布河南孟津洋生态园、河南省夏邑县王飞农场等地的农业示范园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

在孟津洋生态园,学员们亲眼目睹了智能化温室大棚和现代化农产品加工生产线的运作,深入交流了生态园在农产品种植、加工及销售等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而在王飞农场,学员们则见证了农场在农业技术创新与品牌建设方面的成果,参观了研发中心和展厅,了解了农场在农产品研发、品牌策划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独到之处。通过与农场负责人的交流和互动,学员们不仅拓宽了视野,更收获了大量宝贵经验。

未来:充满无限可能

这群怀揣梦想与希望的女农学员,正以满腔热忱与坚定信念,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奋力前行。她们通过培训学习、实践探索和外出观摩学习等形式,不断精进自我,提升竞争力。展望未来,她们定能携手绘就乡村振兴的壮美图景。

“接下来,我们将探索更加高效的培训模式,激励更多女农的学习热情,让想学、爱学的女农有机会接受高质量的培训。我们致力于培养并输送一批批懂农业、爱农村、懂经营、善管理的高素质农民,特别是着力提升女农民在‘三农’领域的形象,为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增添更多光彩。”清徐维顺职业培训学校的负责人李建华这样说。


标签:乡村  农耕  学员  培训  振兴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醋都网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