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杨房村,恍若踏入了一幅细腻的秋日田园诗卷。那连绵起伏的高粱地,宛如大地的守护者,挺拔而立,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沉淀与丰收的期许。秋风轻拂,带着丝丝凉意与温柔,穿梭于高粱之间,仿佛是大自然最悠扬的乐章,低吟着丰收的欢歌,浅唱着季节的更迭。
杨房村,坐落于清徐县南部15公里处,南接晋中市祁县。全村现有917户,在籍人口2368人,常住人口3500余人,耕地面积3940亩。杨房村立足发展食醋特色配套产业,以财政部农村综合性改革试验试点、乡村旅游示范村为契机,以“农业现代化、环境生态化、乡村景区化、村庄社区化”为目标,打造以醋文化旅游为基础,集果蔬采摘、农业观光、农事体验、科技展示、旅游服务、文化创意、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千亩城郊农业示范园。建设总面积2000亩,包括74亩葫芦园休闲观光区、600亩设施农业科技展示区、1211亩特色杂粮高效示范区、115亩葡果栽培区。
活力田园:设施农业的交响杨房村的秋意,不仅在于自然风光的美丽,更在于农业产业的丰收。温室大棚内,各种蔬菜瓜果绿意盎然,生机勃勃,这是杨房村设施农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展现。
按照“村集体+合作社+农户”的运作模式,杨房村建设了高标准日光节能温室600余亩、146栋,打造了现代城郊农业示范区。这里主要种植西红柿、黄瓜、西芹、西葫芦等作物,温室内采用了先进的智能化工程,即综合应用水肥一体化、智能化控制、绿色防控技术、补光等技术,实现了设施蔬菜现代化、标准化、专业化、绿色化生产。温室单棚年收益可达5—7万元,每年为村集体增收75.4万元,带动土地流转2000余亩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在秋日的暖阳下,一批80、90后返乡创业者正忙碌于温室大棚之间,他们不仅将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于温室大棚,还为杨房村的设施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创意,蹚出了一条农户和集体经济“双增收”的新路子。
秋日硕果:葡果飘香的欢歌在这片希望的田野上,错落有致的日光节能温室镶嵌在大地母亲的怀抱中,闪烁着科技与绿色的光芒。它们不仅是现代农业的见证,更是杨房村人智慧与勤劳的结晶,孕育着四季不息的生机与活力。而在这金黄与翠绿交织的画卷中,葡果悄然换上了盛装,照亮了秋日的天空。它们与蓝天白云相映成趣,仿佛是大自然最精心布置的调色盘,绘就了一幅绝美的秋日风景画。每一抹色彩,每一道光影,都恰到好处地勾勒出了杨房村独有的韵味与风情。
杨房村果树栽培区域种有葡萄50亩(宝光、户太8号、黄金蜜、巨圣一号、玫瑰香五个品种),其他果树65亩(梨树、枣树、桃树、山楂树、樱桃树、杏树、李子树、西梅树)。与农业科技展示区、绿化区相呼应,形成“四季有花、四季有果、四季有乐、四季有效益”的百花齐放局面,助力乡村生态旅游,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园区的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为基础,通过实施“三个提升”(基地配套整体提升、智能应用整体提升、集成技术整体提升),积极探索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实现村民持续增收的多种渠道,为建设产业多元、生态宜居、环境优美、乡风文明、村民富裕的新时代杨房村贡献了坚实力量。
醯韵悠长:延链强链的文脉杨房村,作为山西老陈醋的发源地之一,深挖本土醋文化,以“醋姑姑、醯娘”为文化品牌,全方位展示了山西老陈醋的蒸料、发酵、熏醅、淋醋、陈酿等工序。着力打造老陈醋民俗文化街和老醋坊、啤酒吧、餐饮、民宿等五个院落,从保留和挖掘村落文化符号和民俗内涵出发,以改造为主,拆除、重建为辅,加强传统建筑恢复及景观设计,将“老房子”换上了“新装扮”,打造返朴还淳、品味乡愁为核心体验的“原乡旅游”,使之形成以醋产业为延伸的品质服务业态小集群。通过“一街五院”的示范带动,让村民在“不离土、不离乡、不离业”的前提下,将闲置住房、院落打造成乡村精品民宿,真正让沉睡资产活起来,让村集体富起来,让村民的口袋鼓起来。
同时,结合杨房醋文化产业,种植葫芦74亩,开发葫芦观赏、采摘、研学、文创为一体的葫芦产业经济发展模式,打造全系列醋葫芦文化。告别仅停留在基础种植的农业发展,使种植与休闲、教育、文化创意相结合,以形成高社会效益、高经济收益的双赢产业发展路径。
村美民富产业兴,和美乡村展画卷。秋风继续吹拂,带着高粱、葡果与陈醋的醇厚馨香,穿梭在村间小道,让人不由自主地沉醉于这份宁静与美好之中。杨房村,这个被自然与人文共同宠爱的角落,正以它独有的方式,诉说着关于丰收、关于希望、关于梦想的故事,等待着每一个渴望心灵归宿的旅人,来此寻觅那份久违的宁静与满足。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