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彩色的面团,经过搓、揉、捏、塑等手法,一会功夫便绽放成一朵盛开的牡丹……手持糖勺,倒下糖汁,轻轻用勺背那么一抹,一幅鲜活、精美的糖画便跃然板上。
眼前这位手艺高超的面塑、糖画艺人名叫王志长,从初学手艺,到出摊挣钱,再到创新技法、传承非遗,他坚守面塑、糖画技艺50多年。今天让我们走近王志长,听听他与面塑、糖画艺术的故事。
匠心独运 非遗生辉
冬日上午,阳光正好,风中已带着些许寒意。王志长早早来到工作室,首要之事便是将各类面塑工具摆放整齐:擀面杖、开眼刀、切刀、压痕笔……工具准备就绪后,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我这几天正在做这些花鸟景观,别看它们体积小,其实极为耗时,单是一片叶子,就需要分多次进行粘贴,还要根据它的纹路雕琢,看上去才会逼真。”王志长边忙碌边介绍,这批作品可能要半个月到一个月才能完成。
只见小小的面团攥在王老师的手中,一捏一揉一拉一扯,再用刀灵巧地点、切、刻画局部细节,便变成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动物或者人物,复刻出了大千世界的多彩与生动。这项神奇的手工艺便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
随后,王老师又展示了另外一项独特的手工技艺——糖画。他以勺为笔,融糖为墨,一提一落,或快或慢,一条威严灵动的蛟龙便活灵活现地出现在钢板上,整个制作过程一气呵成。最后粘上竹签,待其冷却后,便是一道美食同时也是一件绘画艺术品,可谓“画中有糖,糖中有画”,令人拍案叫绝。
糖画,是一种民间技艺,观之若画,食之有味。主要材料以麦芽糖为主,“糖画最难的一关就是熬糖,糖太稀不容易造型,糖熬过了就发黑没光泽,口感欠佳。熬糖没有诀窍,全是无数次实践总结出来的经验,无论是原料、器皿、水质、火候都很重要。”王志长深谙此道,糖熬好,浇糖也是一门学问,“提、拉、收”是基本手法,浇糖的过程中,一定要“快、准、稳”,做出来的各种图案才漂亮。他的糖画作品题材广泛,从龙虎凤凰到花鸟鱼虫,再到十二生肖,无不栩栩如生,令人赞叹。“画稿全在脑子里,手上的功夫是造型的关键,一瓢糖稀从头画到尾。”王志长自豪地说。
更令人钦佩的是,王志长对糖画的追求远不止于此。为了让糖画作品独具一格,他亲自带领两个儿子养蜂采蜜,尽管过程中双手被蜜蜂蛰得满是黑印,但他的热情丝毫未减。他乐此不疲地将亲自采集的纯净蜂蜜,精心调制成糖画原料,创作出的作品不仅色泽莹润剔透,口感更是甜蜜中带着自然的清香,令人回味无穷。
技艺传承 创新不息
王志长作为我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面塑、糖画艺术的第四代传承人,受到良好的文化氛围的熏陶,他的曾祖父王怀珍在清道光年间,便走街串巷,以糖画、面塑为生。祖父王广德长期在全国各地以面塑、糖画养家糊口。父亲王二福依旧传承了这项技艺,但由于历史环境因素,不再以糖画、面塑作为谋生的职业。正是受到家庭的影响,王志长也从小开始和父辈们一起学习这项技艺。
随着年龄的增长,王志长逐渐不满足于仅仅继承传统的技艺。“要想让这门技艺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只按老手艺做的话是肯定不行的,必须不断创新和突破。”于是,他拜王贵发老师为师,在清徐县文化馆学习素描、色彩等绘画技巧,并将严谨的构图设计理念、形状与层次感的精妙刻画等现代艺术手法巧妙融入传统面塑、糖画之中,将这项技艺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制作面塑前,要先学人体结构、人体骨骼、人体肌肉,让人物形象更加立体、饱满。除了人体构造外,还需要学习素描、解剖、构图、色彩搭配、制衣、美容美发、兵器制造等课程,面塑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综合呈现。”王志长说,经过几年的摸索,王志长创新运用各种手工艺用品和面结合在一起,创作出的作品独特新颖,其中作品《牡丹》融合了传统艺术和现代艺术的精华,虽然是用面制作的牡丹,但用手捏花瓣感觉和真牡丹一样柔软。
王志长的艺术成就得到了广泛认可。他曾多次荣获奖项,包括太原市庆祝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群众文化系列活动技能展示三等奖、山西省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群众文化系列活动“乡土文化能人”荣誉称号等。而在2023年的太原市“乡土文化能人技艺大赛”中,他的面塑作品《花开富贵》《杨贵妃》《王昭君》更是荣获市一等奖;在山西省群众文化惠民工程群众文化服务品牌活动“乡土文化能人技艺大赛”中,他的作品《花开富贵》《杨贵妃》也荣获了省优秀奖。2024年10月太原市人民政府授予王志长“太原市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授艺育人 文化传扬
作为非遗传承人,王志长肩负的不仅是一门手艺,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除了创作作品,王志长大部分时间都用来教授面塑课程。为此,他创办了清徐糖画、面塑传习所,与长子王星琪、次子王星宝一起带徒授艺,还积极参加政府举办的各种公益展演活动,开展研学、非遗进校园等活动。
“一项技艺到今天能被人们看到,靠的就是代代相传。我的两个儿子都传承了我的手艺,我还教出了不少徒弟,我们也经常去小学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孩子们很喜欢,每次下课都拉着我的手不让走。”王志长笑着说,“我对这门艺术充满感情,希望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这项非遗技艺能够一直传承下去,不断绽放它的魅力与光彩,让更多的人感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Copyright © 2005-2024 清徐融媒 清徐县融媒体中心唯一官方网站 举报电话:5722696 网上举报邮箱:qxrbs@163.com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14120200008
便民服务热线: 匪警 110 火警 119 交通事故 122 医疗急救 120 自来水公司 5722518 煤气服务站 5724534 供电公司 5206000
社情民意通道 5711111 低保举报电话 5725596 流浪乞讨人员求助电话 5732289 本报新闻热线 5722696
晋ICP备202001383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