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田喜儿说:女性的智慧是在风雨中绽放出快乐之花……
女儿王素环说:女性的坚强是从钢铁里长出的长长藤蔓……
一对母女,两代巾帼,多年来甘守寂寞,匠心研究,用勤劳与智慧,解锁着钩织技艺新传承;用柔弱的肩膀,扛起事业与家庭的担当,见证着东方女性对新质生产力的专注与追求……
藏在针脚里的“家风密码”
早上8点,位于县城小西门街的王素环文创工作室,71岁的田喜儿正在手把手教妇女们钩织文创产品,44岁的王素环认真地整理着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这对母女,用十余年时间,将文创产品转化为乡村振兴密码,辐射带动几百名居家妇女就业,更让“艰苦奋斗”的良好家风成为新时代创业路标。
田喜儿年轻时就擅长手工针织,王素环深受母亲熏陶,开启了属于她的钩织技艺洗礼之旅。在母亲身上,王素环学习到的不仅仅是“指尖的技艺”,更是将“指尖的温度”——良好的家风家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传统手工艺中,针线不仅是生活技艺,更是一套严苛的“行为准则”:裁布前需抚平褶皱,寓意“做事要周全”;缝衣必须藏好线头,象征“为人要体面”;补丁需用同色丝线,暗含“处世要低调”……这些隐藏在针黹之间的“规矩”,悄然塑造着田喜儿家代代相传的家风体系。
创业十余载,田喜儿总是“冲锋一线”,帮女儿解决各种“疑难杂症”。起初,工作室筹备资金紧张,花甲之年的田喜儿四处奔波向亲友筹借资金并主动腾出自己的住处作为培训场地。人们对文创产品知之甚少,坚持手工钩织的办法也被质疑,但田喜儿毅然鼓励王素环走手工文创的道路。她认为花时间和精力,用手心的温度去完成一件作品,这本身就是件无可替代的事情。
面对订单少销量不佳的难题,田喜儿决定走创新之路。她认为,文创产品要将文化元素与创意设计、现代科技、市场需求相结合,创造出兼具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实用价值的产品。要想让消费者买单,最重要的是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于是,田喜儿带领大家开始跑市场,县域内的商店、百货大楼的档口、大街小巷都遍布了这帮巾帼女性文创技艺讲解的足迹。渐渐地,越来越多本地居民成为她们的忠实顾客。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深入发展,她们的文创产品通过新媒体被广泛传播,越来越多的外地消费者和商家向她们抛来了橄榄枝。“订单变多了,大家伙儿的日子也都变好了。”田喜儿由衷感叹道。
面对亲友的质疑和不理解,王素环曾陷入黑暗中,田喜儿同她潜心创作、闭关修炼,担任起女儿的心理辅导和技艺指导的老师。在母亲的鼓励下,她逐渐走出阴霾,并炼就了钢铁般的精神意志去面对挫折。如今的王素环脸颊晕染笑意,谈吐波澜不惊,这份从容自信是文创产品馈赠给她的,也是母亲田喜儿教授于她的。
田喜儿作为这支妇女团队的“主心骨”,在妇女们遭遇生活的困境时,她都会暖心开导并给予帮助。团队外出公益活动时,她几乎是每场活动的“高龄志愿者”。“阿姨对于我们而言,不仅仅是生活和技艺的教导,更多的是健康价值观的树立。在她的带领下,我们修炼品行,家家户户的日子都过得越来越红火。”王素环工作室学员向记者介绍。
皱纹是岁月的诗行,白发是智慧的勋章。71岁的田喜儿无需向年轻借光,一针一线缝出从容,她的美,从来与年龄无关。
巾帼指尖“钩”绝活
一根钩针,几缕丝线,在妇女们的指尖翻飞起落,蜿蜒出牡丹的富丽、云纹的飘逸、福字的吉庆……钩织,这门穿越千年的“指尖芭蕾”,正从古老的闺阁技艺蜕变为乡村振兴与女性创业的“金钥匙”。当技艺传承遇上妇女赋能,经纬交织的不仅是花纹,更是一个个家庭增收的希望与文化根脉的延续。
在王素环文创工作室内记者看到,员工们制作的国风箱包、凤冠状元帽、十二生肖、仿真花等针织作品造型别致,十分吸睛。王素环表示,自己目前有两大心愿,一是研发更多文创新品助力妇女就业,再一个就是打造清徐女红巾帼品牌,让自己的手工制品更具社会价值。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妇女掌握技能,才能树立她们的自信心,带动她们有底气创业就业,实现人生价值。”王素环说。近年来,清徐县妇女联合会联手王素环文创工作室通过项目支持农村妇女创业,指导培训妇女20余次,帮助百余名农村妇女增收,让她们真切感受到实现人生价值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为了弘扬清徐醋文化和葡萄文化。2023年9月至2024年8月,由官方授权,王素环通过手工钩针技法研发设计打造出了清徐IP吉祥物“老醯儿”,葡萄IP形象“葡娃”两款文创产品,成为了清徐县对外文化交流中代表清徐形象、承载清徐人民深厚情谊,馈赠中外宾朋的珍贵礼物。伴随着清徐老陈醋、葡萄在全国各地市场的走俏,这两款文创产品也走进了文博会、糖酒会等更宽阔的舞台,成为了媒体关注的焦点。
王素环指尖流转的不仅是技艺,更是一个民族面向未来的创造力。文创技艺的新生,不是对过去的简单复制,而是以当代语言重构文化记忆。当文创技艺成为乡村振兴的产业引擎,传统与现代的共生已悄然构建起文化自信的深层肌理。
所有女性故事的续写,都不该只是前言的注脚,当《诗经》的“桃之夭夭”穿越千年,邂逅陆游“满城春色宫墙柳”的喟叹,三月的光影里,总浮动着东方文明对女性的诗意想象。今朝再读“巾帼”,当以《楚辞》“纷吾既有此内美兮”的自信,当以李清照“何须浅碧轻红色”的傲骨,在历史的褶皱处重写定义,这不仅是节日的礼赞,更是对“她”宇宙的哲学叩问。在王素环文创工作室,田喜儿的眼角藏着半世人生的智慧,王素环的掌心握着新时代的星辰。当温柔的力量遇上无畏的锋芒,两个时代女性的火炬,不约而同,向心而行,照亮在同一条征途上……